为引领青年学子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我校组织学生实践团的成员们奔赴祖国各地,结合当地社会需求,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知行结合的实践课堂中贡献青年力量、厚植爱国情怀。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特推出“青年服务国家”专栏报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实践风采吧!
2025年7月7日至1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星火纪实行动团在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组织开展的2025年“见证优秀共产党员榜样”首都大学生集体采访行动中,跨越千里抵达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对5名来自北京市的援青干部进行为期7天的采访。
行动团成员前往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北京青海玉树指挥部、青海首农玉树供应链发展有限公司、囊谦县人民医院等地走访,用影像记录真实的援青生活,用文字讲述动人的援青故事,见证北京、玉树一家亲的长久感情,在雪域高原切身感悟共产党员的忠诚担当。

北京援青工作背景
自2010年“4·14”玉树地震发生后,北京市响应党中央号召,贯彻落实对口援青重大决策部署,一场跨越山海的援助由此开启,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篇章。从燕京大地到三江之源,北京、玉树两地虽相隔万水千山,却同气连枝。十五年来,北京市对口援青工作选派数百名优秀干部奔赴高原,深入玉树市、囊谦县等基层一线挂职服务,开展产业援建、教育医疗帮扶、生态保护、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他们在高寒缺氧、语言不通、条件艰苦的环境中攻坚克难、甘于奉献,为高原的振兴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首都智慧和力量。
见证优秀共产党员故事:
北京援青干部徐春生:他因地制宜,通过扁平化教师管理制度,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打造区域性示范高中,为玉树州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注入强劲动能。

北京援青干部许华:她在雪域高原践行“红墙意识”,通过“师带徒”和改善医疗设备等措施,创立“许华名医工作站”,助力囊谦县培养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的医疗队。

北京援青干部张振亚:他根据“玉树所需,北京所能”的帮扶原则,落实首都特色的扶贫支援模式,要真心实意、真情实感、真金白银、真抓实干,让“玉树牦牛”从青海走向全国。

北京援青干部胡海旗:他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为指引,克服高原反应和艰苦条件,完成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使援建项目有序落地。

北京援青干部王新会:他心系群众,推动京玉两地医疗帮扶、教育帮扶和社会捐赠等多项工作的开展,统筹京玉对口支援项目的规划与落地,工作贯穿“输血”与“造血”的双向赋能,持续深化京玉两地的情谊。

成长与收获:
- 2023级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生詹晟:我有幸随“见证优秀共产党员榜样”首都大学生集体采访团踏上青藏高原,在平均海拔3700米的青海玉树市,循着五位援青干部的工作足迹,完成了一场关于信仰与奉献的深度对话。烈日灼灼,雪山巍峨,我不仅用镜头记录下他们躬身耕耘的身影,更在昆仑山脉的见证下,看到了优秀共产党员如格桑花般扎根高原的赤子之心。“一次援青行,一生援青情”,在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中,我看到了全国同胞深厚的情谊真实写照,深刻感受到援青干部们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
- 2024级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生曹倍源:作为“见证优秀共产党员榜样”采访团的一员,我和团队成员一起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与五位北京援青干部进行深度对话。当徐春生校长讲述他靠着安眠药抵抗高原反应却坚持每日听课评课,当许华医生展示她在嘉兴深夜空荡阅览室远程签审CT报告的影像,当胡海旗平静描述肺水肿后重返岗位的抉择……我被一次次震撼。这是一场发生在三江源头的、直抵人心的沉浸式思政大课,它用最鲜活的实践告诉我:何为共产党员的信仰高度,何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坐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作为科技战线的后备军,我将永远铭记这堂发生在“中华水塔”之畔的特殊思政课。未来,无论我身处实验室还是更广阔的天地,玉树的星光都将指引我——以科学精神锻造利器,以党员初心照亮征程,将青春汗水挥洒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山河!当格桑花再次破雪绽放之时,那必是奋斗者用信仰浇灌出的、属于我们共同的新春天。
- 2024级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生马文博:这堂在雪域高原上的行走的思政课,给予我们的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优秀共产党员的榜样力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眼前这些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奋斗者。他们的故事,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最鲜活的教材;他们的坚守,是对“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青藏高原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他们的奉献,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崇高境界最朴实的注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肩负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何其有幸能如此近距离地感知这份崇高、汲取这份力量。援青干部们用行动为我们标定了人生的坐标: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他们的感人事迹,如同高原上永不熄灭的星火,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也点燃了我们心中的理想之火。
- 2024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生李小瑞: “总书记牵挂的地方”——机场那块醒目的标语,不再是文字符号,而是眼前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校园,是孩子们眼中对未来的憧憬,是牧民手中新生的工艺品,是牦牛走向全国的产业链,更是那钢筋扭曲的地震遗址旁,一座浴火重生、生机勃勃的新城!这份“牵挂”,穿越千山万水,化作了护眼灯下专注的目光,化作了高原上不惧缺氧的奋斗身影。它让我真切地看到,无论地域多么偏远,海拔多么高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国家前行的不竭动力;凡我中华儿女,皆在党和政府最深沉的惦念之中。雪域高原的风,吹不散这份炽热的牵挂,反而将它播撒得更远,激励着如我一般的后来者——当无数微小的改变汇聚成时代的洪流,当个人的梦想融入家乡建设的蓝图,那便是“变革之力”最磅礴的回响,便是对这份“牵挂”最深情的回应。

国科大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厚植家国情怀。采访结束后,团队成员共形成了8万余字采访实录、2万余字调研报告、500余张纪实照片,并制作相关宣传片,开展交流分享活动。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弘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精神,同时也于青年心中深植红色信仰,凝聚起“强国一代”的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