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领青年学子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我校组织学生实践团的成员们奔赴祖国各地,结合当地社会需求,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知行结合的实践课堂中贡献青年力量、厚植爱国情怀。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特推出“青年服务国家”专栏报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实践风采吧!
2025年7月下旬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减灾-减贫-低碳协同发展调研实践队”
深入青藏高原东南部
九寨沟县、汶川县等8个样本县的重点村镇
以实地勘察、入户访谈和问卷调研的形式
探索山区在灾害治理、脱贫增收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中的实践路径
为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手参考
调研队在访谈中了解到
2017年“8・8”九寨沟7.0级地震后
当地多处自然景观和基础设施受损
同年11月全面启动地震灾后重建恢复工作
九寨沟不仅完成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重建
更在灾害防控与产业复苏中探索出独特模式
九寨沟景区内诺日朗瀑布周边加固的边坡上喷播的乡土植物已形成稳定植被层
既防止水土流失,又提升碳汇能力
景区全程使用新能源观光车
游客中心设置“碳积分兑换点”
鼓励游客通过自带水杯、参与垃圾分拣
积累积分兑换门票优惠




调研队在“5・12”汶川地震所在地映秀镇看到
当地均配备地质灾害应急包
村口的地灾预警喇叭循环播报着
近期天气与地质情况
渔子溪村党支部杨书记指着村委会旁边的生态林地回忆道:
“以前那边山坡上种的全是玉米,雨季总担心滑坡淹地”
地震后国家进行了退耕还林政策调整
映秀的产业结构也从单一农业往旅游业转型
依托漩口中学遗址和映秀震中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来了一大批游客
更好地带动了餐饮业和民宿等发展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区减灾-减贫-低碳协同发展
核心在于绿色产业
“绿色产业能有效提升当地产品的附加值
再结合当地特色旅游
形成“生态安全保障+生态旅游”双重驱动模式
在促进当地增收的同时能更好地进行减灾工作
最终实现减灾-减贫-低碳一体化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