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领青年学子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我校组织学生实践团的成员们奔赴祖国各地,结合当地社会需求,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知行结合的实践课堂中贡献青年力量、厚植爱国情怀。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特推出“青年服务国家”专栏报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实践风采吧!
7月26-29日,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社会实践团赴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开展了为期四天的生态文明建设调研,聚焦红色文化学习与水土保持专业实践相融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青年担当,为新时代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蓬勃的青春科技力量。
踏寻红色印记:在调查现场学调查
团队前往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1930寻乌调查”纪念街区三二五暴动旧址和罗塘谈判旧址等红色旧址,追寻红色足迹,重温党的群众路线和调查研究传统,集体学习《寻乌调查》原著,开展现场交流研讨会,坚定了 “立足实践搞科研、服务人民作贡献” 的理想信念。
聚焦绿色发展:在一线现场强专业
在水源乡径口村,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果园坡地开发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当地果园开发采用了,“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的综合模式,通过带状整地,开挖边坡坡顶、坡脚,合理设置截(排)水措施,有效防治了农业开发中的水土流失问题。
在南桥镇南龙村,调研了“崩岗”治理与,农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当地按照“上截、下堵,内外绿化”的原则,整地修筑竹节水平沟或水平条带,并种植鹰嘴桃、油茶等经济作物,在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从“烂山地貌”向“花果山”的绿色转变。
走进示范园:在生态前沿练本领
调研团走进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柯树塘稀土尾矿修复区),团队通过现场访谈、技术交流,考察稀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控与生态修复路径,系统学习“三同治”模式,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中的综合成效,从土壤改良到植被重建,从径流调控到产业植入,实现了生态修复、民生改善与产业转型的有机统一。
青年在路上:调研与成长同行
下一步,调研团队将把实地所见、所思、所感系统整理,形成案例分析报告与典型经验梳理材料,为革命老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视角的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