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榜样|脚下是山河,心中有家国

        地球科学是一门建立在现象观察、描述和数据采集及处理之上的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自2013年起针对研究生开设新地球科学综合野外实习课,指导研究生在野外实践中实现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行星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认知与科研融合,实现多学科交叉训练。课程紧扣地球科学学科特征与教育目标,创新野外教学模式,融入多元思政元素,全面深化“三全育人”机制,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地学人才。

        在法意阿尔卑斯描摹大陆碰撞万年的点滴,在祖国最北漠河捕捉来自遥远天空的讯息,在云蒙山解析克拉通的沧桑巨变,在狼牙山锤炼深地探测及数据处理的能力,在三峡秭归研读大陆演化的史诗,在截然不同的野外实习中,同学们收获了远比专业知识更厚重的东西。

        阿尔卑斯:不止是地质的课堂

                                                                         

        站在先驱们走过的路上,我更加明确地意识到,个人的科研价值只有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中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闫垚琪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级硕博连读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优秀共产党员,以第一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EPSL上发表论文一篇。

        阿尔卑斯地区记录了丰富的地质现象,是地质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也是构造研究的发源地,能够亲临这一被写进无数教科书的地质经典区,对我理解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阿尔卑斯,我不仅系统练习了构造素描,多尺度观测等野外技能,亲手采集了一些典型榴辉岩样品,系统观察了蛇绿岩套的不同单元组成,更在临时党支部活动中,重温早期中国地质学者,旅法求学、报效祖国的历史,“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相辅相成,让我深刻认识到个人研究与国家资源战略之间,深刻联系,作为一名地质学学子,我将把在阿尔卑斯所领悟的,科学精神与严谨方法,运用到服务祖国地质事业的实践中去。

        漠河:极北之地的精神洗礼

                                                                         

        这次经历对我未来的科研与事业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将把对党的绝对忠诚融入科研实践中去。

                                                                                                                                                                             ——刘文东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2级硕博连读生,202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现为我军某部队文职讲师,致力于空间环境探测与预报领域研究应用。

        在祖国最北陲的环境中,我参与空间环境观测设备的运行与数据采集工作,系统学习流星雷达、电离层测高仪等探测原理,更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亲自使用了由这些仪器探测的数据,这次野外实践,为我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更令我感动的是,在“最北红色驿站”聆听驻守党员的故事,是漠河人民“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宣誓,是当地驻守党员们克服极寒,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祖国北方的坚持,站在祖国最北的界碑前,看到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脸上洋溢的自豪与热爱,我更加明白了守护这片土地的意义所在,我将以他们为榜样,把对党的绝对忠诚融入科研实践,,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巩固国防、守护国家空间利益,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

        云蒙山:探寻“华北克拉通”的时光脉络

                                                                         

        我们今日对云蒙山亿万年时光脉络的触摸与领悟,恰是站立于前辈数十载耕耘的肩头之上,这是一场薪火相传的浪漫攀登。

                                                                                                                                                                             ——郭钊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1级硕博连读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作为“中国特色”的国际地学研究热点,从云蒙山岩体东南部的大水峪韧性剪切带为切入点,我学习了变质核杂岩的典型特征,考察了更早期的四合堂韧性剪切带,识别出了多期构造变形,不仅仅是云蒙山,沙厂铁矿的奋斗史诗及“两弹一星”的精神光芒,野外科考经历教会我,地质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爬得了高山,走得了远路,分得清主次,坐得了板凳,以艰苦奋斗直面挑战,以协同登攀致力报国,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

        狼牙山:英雄脊梁上的精神印记

                                                                                                           

        今天,我们缅怀革命先烈,就是要学习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进而在复杂环境中坚定方向、在巨大压力下勇往直前。

                                                                                                                                                                              ——安恩丹

        中国科学院2023级硕士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共青团员。

        在狼牙山防空洞里,我第一次触摸到地震计这个精密的“铁家伙”,多么神奇,地球的每一次颤动,都能化作波形图上那一道道突起的陡峰,成为了科学家们研究地球结构的资料库,更令我记忆深刻的是,狼牙山五勇士在这里的生与死的抉择面前,选择了一条“绝”路,把他们的理想、信念、青春,毫不犹豫地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如精神之光恒久照亮中华民族复兴的征途,今日的中国繁荣昌盛,再也不会任人欺凌,中华民族复兴梦想历史性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怀揣对祖国的热爱,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峡秭归:大地上的沉浸式学习

                                                                         

        这次野外实习让我更清楚,要把课题放在真实地质体与工程场景中审视。

                                                                                                                                                                              ——李宇轩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级硕博连读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奖学金获得者,CSC公派海外联合培养,现赴阿尔伯塔大学访学。

        在湖北秭归的实践中,我首次将书本中的地质史,变为“脚下的地质体”,系统认识了,扬子板块的基底-盖层组合与构造演化,并在三峡库区,现场研判新滩滑坡与链子崖危岩体的,稳定性与防治思路,“工程地质—灾害机理—治理路径”,连贯式教学,让人印象极深,身在海外,更懂家国,即使远在海外访学,我仍坚持线上参加党支部学习,受时差影响,多数是清晨/深夜连线,但坚持每次提交学习纪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更加明白了,情感应落到行动,聚焦国家需求,做可复现、可转化的科研,用理性、可交流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野外实习:行走的思政大课

                                                                         
                                                                           
                                                                         
                                                                         
                                                                         

        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野外教学为例,研究生野外实践不仅是专业技能的培训,更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追寻先辈足迹、沉浸实地场景,临时党支部开展联学共建等,让学生在触摸大地、观测天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使命担当,从阿尔卑斯到漠河,从云蒙山到狼牙山,从镜下辨析到野外验证,从理论推演到实地应用,这群地球科学的青年传承者,正在走出实验室,迈向无垠天地间,他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写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