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领青年学子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我校组织学生实践团的成员们奔赴祖国各地,结合当地社会需求,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知行结合的实践课堂中贡献青年力量、厚植爱国情怀。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特推出“青年服务国家”专栏报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实践风采吧!
2025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社会调研专项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共同支持下,所内研究生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广东深圳、东莞、广州三地,围绕“广深地区新时代核科学产学研协同创新”主题,开展深入的社会调研。
团队合照
第一站:中国大亚湾核电基地
调研团来到科普展厅,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了解核能原理、核电站日常及大亚湾作为大陆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的历史。展厅再现上世纪八十年代 “引进、消化、吸收” 历程与大亚湾 “核电人才黄埔军校” 的贡献,展厅中还展示了 U02 燃料芯块等实物,讲解员介绍了 “华龙一号” 等自主技术成果及技术特点。
调研团参观大亚湾核电基地的科普展厅
在基地观景平台,调研团远眺大亚湾 1、2 号机组与岭澳核电站,望着三回路循环水环绕基地静静流淌,队员们体会核电环保优势,感受安全运行责任。调研中,团队与中广核工作人员交流供电、员工生活、换料等话题,深化对电站运行机制与发展历程的认识。
大亚湾核电站外观
第二站:中广核研究院
校友胡博士热情带团队了解中广核研究院。座谈会上,同学们了解了研究院的重点研究方向,如铅基快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船舶核动力装置等前沿领域。,还与校友探讨研究院第四代堆技术路线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物所钍基熔盐堆路线的异同,了解其当前科研任务。此次座谈拓宽队员们的专业视野,为科研与职业选择带来启发。
团队调研深圳的中广核研究院
第三站: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调研第三站为中国科学院高能所东莞分部。作为核科学领域兄弟单位,高能所在学科建设、大科学装置运维及科研实力上国内领先,成果瞩目。调研团参观了所史展厅与 CSNS 建设展览馆。了解了高能所发展、多地布局大科学装置, CSNS 从规划到运行的历程,剖析高流强质子加速器等核心技术研发的瓶颈与挑战。此次调研让团队成员体会到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艰辛及其对基础科研与工业进步的关键作用。
调研团探访中国科学院高能所东莞分部
调研团实地参观了高能所的 BNCT 原型装置,了解其通过 RFQ 加速器加速质子束轰击靶材产生中子束,结合含硼药物精准杀肿瘤细胞,并在原型机完成了动物实验。据悉,同款设备今年 8 月在东莞人民医院启动临床试验,在国内 BNCT 项目中进度领先。团队认识到高能所重视科研成果转化,BNCT 项目是其 “研产并重” 理念的体现,彰显大科学装置服务生命健康的潜力。
调研团参观 BNCT 原型装置
第四站: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理学院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理学院的建筑延续了中山大学的典雅风格,充满发展活力。调研团与黄永盛教授实验室成员开展深入交流,实验室聚焦高剂量率辐射生物学,以小型电子加速器产生辐射束开展小鼠辐照实验,分析生物学效应。值得一提的是,物理背景为主的实验室成员深度融合生命科学技术,研究生还分享了学习动物实验技术的历程,展现跨学科探索精神。
团队参观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实验室
调研合照
第五站: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调研最后一站为广州越秀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医疗应用作为核技术重要领域,是此次调研关键环节。在调研中,放疗科韩非副主任介绍科室发展与放射领域新进展,黄晓延副主任讲解质子治疗中心情况,物理师丁寿亮分享临床科研职责;医院推进的 MRI 引导加速器及自适应放疗技术令人印象深刻。该中心作为顶尖肿瘤医疗机构,临床与科研融合紧密,国自然项目数及论文产出超众多高校,体现 “临床驱动科研、科研反哺临床” 模式,给调研团深刻启发。
调研团参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随后团队参观放疗中心,工作人员演示 CT 模拟定位、靶区勾画、复位验证到治疗的完整流程。成员既感叹核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深度应用与设备先进性,也认识到我国高端放疗设备国产化的挑战与努力,此次参访让团队更直观理解核技术在民生健康领域的价值。
调研团参观放疗中心
成员感想
廖川:此次实践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对产学研结合的深思。未来将带着这种思考,投身于实际科研过程中,为我国的核技术应用贡献属于自己的微薄力量。
余盈池:在中广核大亚湾核电站的参观中,我深切感受到大国重器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重要作用,核电站优美的环境也让我体会到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的独特优势。
林恩佑:从核能发电到中子散射研究,再到医疗健康领域,核技术正在与多学科深度交融,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应用。作为国科大学子,这次实践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信念。
王瑞:我渴望未来能投身于这样的创新洪流之中,无论是作为基础研究的探索者,还是技术转化的推动者,都愿为我国核科技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也为科技早日实现自立自强做出自己的努力。
米川:此次国科大社会实践让我深切体会到核技术之于国家与民生的重大意义。几天的行程,从大科学装置到临床一线,从能源保障到基础研究,每一站都让我收获满满。
饶志强:这次实践让我真切体会到,科学不应囿于实验室与论文之间,它既是大国重器背后的硬核支撑,也是守护普通人健康与幸福的柔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