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领青年学子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我校组织学生实践团的成员们奔赴祖国各地,结合当地社会需求,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知行结合的实践课堂中贡献青年力量、厚植爱国情怀。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特推出“青年服务国家”专栏报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实践风采吧!
2025 年 8 月 20 日至 22 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社会实践团组成暑期实践队,深入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探寻这座 “水乡洼地” 的振兴密码。
水乡洼地蝶变,“水经济” 引擎轰鸣
队员乘电动游船穿行于 33 条河道间,见证了这片水域占比近 40% 的土地激活发展动能,生态乌鳢养殖基地的循环水技术,让村民既获保底收益又享年度分红,借鉴荷兰羊角村经验打造的 “北园中岛南田” 格局,通过 “多规融合” 让水元素从景观升级为产业灵魂,村委副主任贾笑春的话印证着变迁,“水乡基因活了,发展路就宽了”。
古今韵味交织,振兴活力奔涌
旧谷仓改造的尚品书院里,国学与茶艺吸引着城市访客,蔬菜大棚中,农户王大爷细数 “路宽网快、家门口卖菜” 的便利,中草药科普馆以 “农业 + 文旅 + 康养” 模式创新体验场景,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更引来了大学生民宿管家,电商运营等新职业者数字游民村的设立,实现了 “城市办公 + 乡村生活” 的双向奔赴。
红色记忆领航,青春力量扎根
红色记忆为振兴之路锚定方向,队员在村史馆触摸古冈身文化脉络,在金山区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深刻体会到今日生机正是对先辈的最好告慰,据镇团委介绍,通过 “创业孵化 + 技能培训 + 治理参与” 机制,已有百余名青年扎根乡村。
队员们通过推文、文创、宣传视频及社交账号 vlog ,多维传播乡村故事,结合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形成建言献策书,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从 “靠水吃水” 到 “因水兴业”,水库村的蜕变印证,乡村振兴需守牢文化根脉需要青年智慧与时代机遇同频共振,这场实践既为同学们上了生动一课,更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