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给冰川“盖被子”——探寻海拔4860米的环保“黑科技”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展现科苑学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各领域的风采,校团委推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短视频系列展。本期视频主要介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飞腾团队,在四川达古17号冰川开展的冰川保护试验工作。

 

本期讲述人介绍

     杨淑静,中国科学院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王飞腾研究员团队成员。该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的变化及其影响


     冰川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光是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更是反映气候变化的记录仪和警报器,对全球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冰川周围的独特生态系统为多样的植物和动物提供栖息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全球变暖,全球80%以上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这不仅影响到下游水资源量,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引发冰雪洪水、冰崩和雪崩等极端灾害事件,并影响全球生态平衡。如不加人工干预,一旦冰川呈现全面消融,则难以逆转最终消亡的现实

     围绕我国冰川保护现状及未来规划,王飞腾研究员带领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团队成员,在四川达古冰川展开了特殊的“盖被子”试验。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杨淑静同学的镜头,深入了解国科大师生“给冰川盖被子”的独特经历吧!

400&&300&&0&&上传文件成功后自动生成

     在冰川消融最严重的8月,王飞腾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在四川达古17号冰川寻找冰体“表面最脏、消融最严重的地方”,为其盖上了一层“被子”。“被子”的面积约为500平方米,是由十块5米宽、10米长的白色土工布拼接而成,其材料是基于对密度、反照率、辐射衰减率、耐用性、经济性等多方面的考察,所选取的特殊隔热反光材料

   “从实验结果来说,效果显著,减少了厚度接近1米的消融量,大大减缓了冰川在全球变暖背景条件下的变化;从试验成本和人力来说,投入并不高,完全可以大规模推广使用;从环境保护方面来说,实验材料可以回收利用,既节约了成本,又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王飞腾研究员对此次实验这样评价道。

“给冰川盖被子”是全国首个应用“地球工程学”(大规模地改造地表环境,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措施减缓冰川消融的试验。从目前来看,该措施可以推广到我国西部交通方便、比较容易到达的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