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大讲堂回顾 | 耕土地之理,谋乡村之兴——龙花楼院士论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

       2025年4月1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广西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龙花楼教授受邀主讲中国科学院大学第99期“院士大讲堂”,以“土地利用转型:从引入探索到创新发展”为主题,向师生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讲座。

内容回顾        

        龙院士首先从“土地”、“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转型”的基本概念切入,阐述我国土地资源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面临的总量有限、需求激争和质量约束的三重困境,强调土地利用转型对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意义。

        随后,龙院士系统回顾了土地利用转型理论从国际理论本土化到自主创新的学术发展历程,具体介绍了英国学者对森林转型的最初研究以及土地利用转型概念的形成。龙院士分享了自己在2001年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引入中国后的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包括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与提出的土地利用形态“二元论”,以及自己进一步提出的土地利用转型“冲突-协调”理论模式,并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生动解释了土地系统结构与功能转型的复杂过程。

        最后,龙院士通过案例分析,深入阐述了土地利用转型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特别展示了山东禹城空心村整治和河北阜平县荒山整治的成功实践,提出了未来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理论方法创新、测度模型发展、互馈机制揭示、模式梳理和优化调控的学术展望。

互动交流

        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同学们踊跃提问,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土地资源利用、农村宅基地转型和区域发展平衡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龙院士耐心细致地回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鼓励青年学子关注实际问题,加强学科交叉研究,为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

 

        Q:龙院士,您好!非常感谢您精彩的讲座!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虽然我们一直强调乡村振兴,但我观察到乡村消亡的速度要大于乡村振兴的速度。许多村镇已经消失,推进合村并镇会加速乡村的消亡。那么我们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A: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及乡村人口的减少,很多村庄的基础设施已经不再经济可行,甚至有的村庄变成了“空心村”。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国家推动了合村并镇。合村并镇的目的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但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适合振兴。一些偏远且人口稀少的村庄,如果投入大量资源也难以实现有效发展,可能就不再需要过度干预,允许它们自然消亡。此外,合村并镇通常还需要村集体和村民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还要考虑到合村并镇后村民的就业渠道和本地产业的发展情况。因此,合村并镇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能盲目推进。

 

        Q:老师您好!您在讲座中提到过许多其他学科的理论模型,例如购买力评价和弹性系数等。那么对于我们刚接触这些理论的同学来说,如何将它们与具体的研究场景相结合呢?

        A:这个问题非常实际,也是学科交叉研究中的常见挑战。首先,我们要确保对自己学科的基本理论有坚实的掌握,这样才能为跨学科理论的引入打下基础。其次,跨学科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需要根据研究的实际场景进行灵活调整。例如,购买力评价模型对于衡量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有用,而弹性系数则可帮助我们理解土地利用转型对环境的影响。最后,我们要通过大量的文献积累与案例分析,理解这些理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发挥作用,并通过对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构建符合特定区域和研究问题的理论框架,将它们有效结合到实际研究中。

 

        Q:龙老师,您好!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同时该地区也是我国比较适合粮食生产的地方,请问应该如何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之间的矛盾?

        A: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确实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且多数是耕地,影响到粮食生产。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提高东北或中西部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来弥补损失。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和技术创新来调控土地利用转型,增加粮食产量,同时优化生产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东部沿海地区对东北或中西部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来确保粮食生产和供应的稳定,从而平衡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

院士寄语

        龙院士在讲座结束时特别寄语同学们:“聚焦前沿,强化理论,注重交叉,守正创新,稳步转型。”勉励青年学子在学术道路上扎根实践,勇于创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致谢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院士大讲堂圆满落幕。感谢龙花楼院士带来的精彩讲座,感谢参与此次活动的所有师生以及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期待未来继续携手探索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实践。

文案 / 马旭

图片 /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