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西藏奶牛的故事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展现科苑学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各领域的风采,校团委推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短视频系列展。本文讲述的是西藏奶牛养殖的故事,让我们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刘梓欣,女,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反刍动物营养团队-谭支良研究员课题组成员,现任亚热带生态所研究生会主席与研究所团委副书记,曾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团员”荣誉称号。主要从事奶牛营养以及植物源性添加剂对乳品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加入反刍动物营养团队以来,紧密围绕国家计划和人民需求,在内蒙、西藏和湖南等多地进行奶牛实验部署并开展相关工作,主要致力于我国本土自有畜种三河牛乳产量与乳品质提升的技术攻关,通过植物源性添加剂(如迷迭香提取物等)以及饲料配方的调整优化,实现呼伦贝尔地区生鲜乳产业链的提质增效。

西藏奶牛的故事

400&&300&&0&&77dc2ea5-da70-4102-9a68-4f0df07878ff

        西藏,位于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我国地貌与气候最复杂的省份。这种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当地的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然而却有着这样一群人,利用自身专业技术优势,不畏困苦,默默坚持,倾身援藏十余年,致力于西藏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他们就是来自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反刍营养团队。在团队负责人谭支良研究员和周传社研究员的带领下,团队在国内西藏、辽宁、内蒙、宁夏、湖南和广西等多个地区深入开展奶牛生态养殖工作。今天的讲述人,刘梓欣同学,就是该团队的一员。

        西藏地区是团队工作难度最大但却深具意义的一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基础薄弱、生产要素难以集聚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较为落后。尤其是占到西藏重大生产比重的畜牧业,仍然多以分布在传统牧区的养殖散户为主,缺乏科学管理与规模化健康养殖经验。畜牧产业发展急需利用产业升级带动区域向科学、现代的方向发展。

640_1.png

团队与唐嘎村村民合影

        通过建立合作社,将传统家庭散养升级为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科学养殖模式,从而完成由“传统畜牧业”到“畜牧+生态”复合型畜牧业的转变。团队借鉴在内地多年积累的反刍动物健康养殖技术进一步改良以因地制宜的适配高原环境,主要通过粗料配方改良替换、精料配方调整饲喂、功能性添加剂补充、智能穿戴设备监测等方式,在西藏的拉萨(海拔3600m)、山南(海拔3700m)、日喀则(海拔4000m)等多个地点进行奶牛健康养殖试点实验推广工作。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团队成员刘梓欣同学的视角,了解国科大学子与西藏的故事吧。

        此次奶牛健康养殖技术示范的采样点唐嘎村位于拉萨达孜区下属的唐嘎乡,距离拉萨市区约70km,平均海拔达到了3850m。村民以藏民为主,仅有少数几位村民会讲一点点汉语。对于当地村民来说,酥油、奶茶以及各种奶制品作为生活必需品是重要的能量与营养来源,所以这种对于牛奶的需求让整个村大几十户村民几乎家家都散养了奶牛

        然而,受限于自然条件和当地养殖观念,村里奶牛的产奶量都远远低于内地平均水平,比起平原地区规模化养殖场30kg/头·天的产奶量,这里的产量仅仅只有约6kg/头·天,五分之一的量意味着奶牛的生产能力严重受限于饲养条件,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

        经调研发现,当地存在出于成本考虑极少饲喂精料、自然放牧但牧草质量不高和舍饲补料不足等问题,通俗来讲就是奶牛没吃饱营养跟不上导致的生产力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尝试选择在当地推广自研精料补充饲喂试点试验,调整村民现有养殖饲喂模式,在保证饲养成本的同时能大幅提升产奶量。

640_2.png

唐嘎村采样现场

        在开展唐嘎村奶牛健康养殖技术试点示范试验之前,团队成员先对整个村的奶牛的产奶量、乳品质进行了摸底调查。

        为了避免村民对采样产生抵触情绪,团队成员没有采用惯常的自己直接上手采样,而是选择在当地合作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与当地村民进行多番沟通后,由村民们自己采集全部的牛奶样品,统一送至指定地点后再由团队成员进行称量与取样等处理。这些样品得到的产奶量与乳品质数据结果将作为精料试点结束时的对照进行效果比对。采样结束后,团队还会为村民们分发重达7吨的精料,并逐户嘱咐饲喂方法与注意事项。

        在后来的试验过程中,补充饲喂团队精料的方式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反馈,纷纷表示试验后的产奶量有了明显增长,并意愿在试验结束后依然采用该方式进行饲养。

640_3.png

唐嘎村卸料现场

        不仅是这一次的试验采样,团队多年来在西藏围绕奶牛健康养殖开展的多项工作一直都是在状况不断的情形下摸索前进的。团队成员中的学生都是来自科苑的莘莘学子,经常是一个学生驻点一个牛场或者一个村庄,但科苑青年长期在这坚守从无二心。他们先是克服面对高海拔恶劣自然条件带来的高原反应,为了沟通顺利努力适应学习当地民俗文化,面对简陋试验条件想尽办法寻物替代,为了采样与大自己十几倍体重奶牛斗智斗勇,啃得下困苦也耐得住寂寞,为的只是多产一斤奶后牧民们脸上那开心的一丝笑

        学有所长,用之于民,利于生产,这才是真正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团队的健康养殖工作也将会一直在全国各地推广继续,科技兴农,致力于让更多人喝上中国好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文来源| 刘梓欣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责任编辑| 齐惠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