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以下简称“院长特别奖”)是中国科学院对在学研究生的最高奖励。获此殊荣的研究生应学业优异,在学期间取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或在理论上有较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或在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在其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共评选出院长特别奖80名,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籍的研究生60名。本专栏,请跟随小编一起解读院长特别奖获得者的“科研秘籍”吧。
个人简介
科研背景
仿生视觉是近年来机器视觉、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而仿生复眼作为其中一个交叉学科分支,是鲜有涉猎的“偏僻”赛道。在陶虎课题组和微系统所平台的支持下,我从仿生理论出发,坚持自主设计和算法原创性、逐步完成复眼器件研发和微系统搭建,面向具体应用场景对仿生复眼微系统进行优化迭代,为仿生视觉研究领域贡献新平台、新想法、新思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广大科研人员应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应当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同时活跃思维,保持科研敏锐度,在关注的领域里推陈出新、厚积薄发;从每一步实验做起,从每天的规划做起,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核心技术攻关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获奖者专访
Q:仿生视觉是近年研究热点,而仿生复眼则是其中鲜有涉猎的“偏僻”赛道。你为何会选这样的“赛道”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实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其中绝大部分研究是基于现有的光电探测系统及其图像处理算法,想要从中寻求突破必须尝试跳出目前视觉研究框架体系。因此,我将目光瞄准了其他生物视觉领域,生物界的各种昆虫视觉为我提供了优秀的样板。
虽然仿生复眼研究在仿生视觉领域算是冷门,但其在视场角、动态监测等方面的优势正是传统视觉体系所不具备的,这种小型化、多波段的探测能力在航天、军事等领域具备极高的应用潜力。因此,我选择了仿生复眼作为我的课题方向,尝试在这个鲜有涉猎的领域进行一些创新性的探索,能够为这项技术的推进和落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Q:在确定研究方向与选题的过程中,你经历了什么,克服了哪些困难呢?
课题的选择与确定都有一些机缘巧合。2018年的时候我就关注到了John Rogers课题组在仿生眼方面的系列工作,对这项研究很感兴趣,也非常敬佩他们在这个冷门方向的持续投入,但当时我并没有条件开展相关研究;直到2020年来到上海微系统所,在导师陶虎的带领下深入参与了人工智能项目,才发现仿生复眼在新一代视觉探测领域有着极大的优势和需求,当时我们一拍即合,想办法把人工复眼的设想变成现实。
其中也遇到了过很多设计上的困难,但经过反复的调研和讨论,我们逐步攻克设计、制造上的难点,最终得到了目前为止集成度最高的柱状复眼探测系统。
Q:能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吗?
印象最深刻的是复眼器件的第一轮流片,我所设计的器件所使用的材料、工艺大部分在课题组里没有积累,我只好边查文献边发邮件询问,从同行那里获取一些工艺经验和参数。从中让我感到很温暖的是,绝大部分论文作者们对于我提出的问题都能够热情细致地解答,为我提供了很多相关经验来参考。虽然我们之间是潜在的竞争关系,但这种纯粹的技术交流与讨论,让我收获良多,也让我对科研工作者这一行业充满敬意。
Q:请问你对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
学术研究是一项马拉松,有一个好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一定要养成规律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其次是平衡好自己的好奇心和平常心,好奇心驱动我们多问为什么,多尝试新的领域和新的方法,平常心让我们理性的、积极地面对挫折,一个好的心态会事半功倍。
Q:请问你对未来有哪些规划呢?
毕业后我选择去安防领域某头部企业就职,接触一些更为落地的前沿视觉解决方案和市场需求。希望能在未来5到10年内在光学、MEMS等方向不断积累经验,成为某一行业内的专家,继续跟踪和发掘新的市场及应用需求,利用所学所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防、安防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