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展现科苑学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各领域的风采,校团委推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短视频系列展。本期视频主要介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滨海湿地团队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开展的相关工作,以及和贝类增养殖团队在扇贝遗传育种领域开展的工作。让我们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本期讲述人介绍
于铁英,女,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级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贝类增养殖团队-王春德研究员课题组成员,主要从事扇贝种间杂交后代育性决定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曾任班级学习委员兼团支部组织委员以及学生会秘书处处长,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荣誉称号。
孙瑞丰,男,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滨海湿地团队-韩广轩研究员课题组成员。该团队长期扎根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开展了滨海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演变与生态修复、滨海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盐碱地-湿地-潮间带-河口/近海” 长期观测场,全球气候变化野外控制实验平台为主要研究手段,系统研究了滨海湿地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形成了基于栖息地功能提升的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体系。
滨海湿地保护工作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滨海湿地作为海岸带区域重要研究对象,既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环境效应,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具保护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
黄河水千年流淌与沉淀,注入渤海前,在黄河三角洲留下宝贵的财富。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作为我国乃至世界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轻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
黄河畔、渤海边,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实验站在山东东营静静伫立着。这是中国科学院唯一的院级滨海湿地野外研究站,围绕我国滨海和河口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扇贝遗传育种工作
海岸带区域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贝类是渤海中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固碳、净化、修复、食用以及药用等重要价值,其渔业养殖对养殖海区和邻近海域的碳循环也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贝类增养殖团队长期致力于贝类遗传育种、苗种繁育和增养殖技术研发,近年来先后成功引进多个国外优良扇贝品种。并对经济贝类基因组学、性别控制育种技术、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解析以及滩涂贝类底播增养殖技术领域进行了广泛研究。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视频,深入了解国科大学子在黄河畔、渤海边发生的故事吧。
400&&300&&0&&56f46aae-5997-46a2-9a01-f818be1f6329
孕育蓝色希望,建设蓝色粮仓。一代又一代滨海湿地站人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为守护这片草丰鸟美的新湿地而奋斗。贝类增养殖团队也在多年深入研究下,利用引进的秘鲁紫扇贝与海湾扇贝杂交,首次培育出雌雄同体型扇贝的种间杂交后代,选育出扇贝“渤海红”、“青农2号”和“青农金贝”等一系列性状优良的杂交扇贝新品种。
年轻的国科大学子斗志昂扬、扎根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手触摸自然,用心灵感知世界”的精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推动科研发展、产业进步、实现海洋强国梦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