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榜样 | 探寻神舟十九号返回舱背后的科苑青年力量

       2025年4月29日,中国载人航天发布消息:“因东风着陆场气象条件不满足任务要求,原计划4月29日实施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4月30日13时08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从宣布推迟返回到返回舱成功着陆的十几个小时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比拼悄悄拉开了帷幕。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回收任务的背后,有一群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青年科研学子,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畏的拼搏精神,在沙漠腹地奔跑,守护着珍贵的太空实验样本。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科苑榜样”,聆听他们在国家重大航天任务中的成长故事。

       蒋越

       现任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载人航天应用办公室六级职员、载人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高级项目主管,本次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任务的试验队队长着陆场区指挥部成员,带领三位青年学子组成了本次任务的试验队,全面负责本次着陆回收工作。

       王家瑞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负责确认样品状态及取回神舟十九号样品工作。

       郭致远

       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负责天舟八号的样品制备与神舟十九号的样品回收工作。

       马驰原

       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负责天舟八号的细胞样品加载一岗,以及神舟十九号的样品回收和后续分析工作。

 

                                                                        “快准狠”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回收之战

       我们在新闻里常常看到,载人飞船返回舱到达地面后,航天员们顺利安全出舱。但大家较少关注到的是有许多珍贵无价的科研样品,也从舱内运出,由科研人员一路护送至专业研究所,他们是无数科研前沿成果的希望。

       在返回舱离开空间站前8小时,航天员会完成活体样品从冰箱中的取出并完成打包,在整个下行的过程样品都是放置在-20度的冷包里保证生命活体样品的活性。返回舱着陆后,在航天员完成出舱后40分钟左右,就会开展生命类活体样品的取出与处置,保证取回样品类别与重量的正确后,回收团队要带着样品在沙漠上步行到工程运输车上,进行消毒打包处理,并放置于回收转运装置中去,保持最好活性。而后将样品搬运到直升飞机上,跟随航天员一同返回北京。

       全部取样护送时间约10小时,在这十个小时中,试验人员时刻与时间赛跑,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拥抱变化 在变局中锤炼科研“大心脏”

       4月28日清晨,蒋越接到了北京方面打来的电话,他被告知目前的气象条件不好,返回舱着陆有推迟的可能。不出所料,下午指挥部召开会议研判返回日的天气并决策相关事项。

       “从会场出来,我的心情十分复杂,既为指挥部科学的决策而敬佩,同时又为了后续可能新增的不确定性而担忧,我给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均汇报了前方情况,他们也鼓励我在前方,服从指挥,科学决策,充满信心,随机应变,也相信我能带领大家完成好本次任务。”蒋越打起精神立即组织试验队开会,一方面部署重新学习细则,做到任务实施细则根植于每名队员的脑海中;同时制定新的故障预案,确保现场如有突发情况,每个人都能有应对措施。

                                                                              ▲着陆场严峻的环境

       任务前夕,原定着陆计划因恶劣天气被迫推迟,着陆场临时变更至地理条件更复杂的东区——这道指令打破了所有既定计划。不仅如此,环境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首次启用的着陆场东区遍布流沙,车辆无法直达,需要队员们人工步行运输,简直是“沙漠版铁人三项”。

       回收当天任务即将结束时,着陆场刮起了剧烈的沙尘暴,能见度极低;沙漠中强烈的紫外线和扬沙,使得负重的试验员们步伐愈发艰难,在细软的沙漠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工程车行进。而面对突发情况,团队成员展现出惊人的应变能力

                                                                        ▲试验队在沙漠中徒步运输回收产品

       我们身后组织与老师殷切的希望,鼓励大家,迎难而上,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要求每名试验队员,‘车开不过去我们就走路,实在走不动了,就算爬都要爬到返回舱旁边去’。

       而年轻学子们用行动证明:传承,从来不是口号!

       ——郭致远通过系统演练、故障推演等方式提前锁定风险点,还在任务前突击健身,增强体魄;王家瑞通过3次全流程演练将操作牢记于心;马驰原做好了应急推车和应急人员的安排,及时应对天气变化。对于这份体能和意志的双重考验,郭致远说:“指挥部科学决策,我们只需确保自己‘零失误’执行预案。”试验员们根据前期的反复模拟和专项训练,将载人航天精神融入每一个操作细节。

                           ▲回收任务现场照片 蒋越(左二)、王家瑞(左三)、马驰原(左四:)、郭致远(右三)

       这些年轻人用行动证明,他们不仅是科研尖兵,更是能打硬仗的“多面手”

 

                                                                        科研报国 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

       国有疑难,可问谁?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坚守高压岗位时,王家瑞的回答朴素而坚定:“对神经调控等未知领域的好奇心,驱动我在压力下持续探索,希望通过科研工作推动学科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科学理想的统一。

       参与此次国家任务,也正是对于基础科研的进一步探索,是一次极其珍贵的经历,对于郭致远来说,这也是一种信任与召唤:“在任务推进的每一个现场,我都能深切感受到突破的分量,也更加明白,真正的科技前沿,是靠一次次实干和攻坚去丈量的。这份责任感和荣誉感,是支撑我坚持下去的底气。”

       马驰原也表示从此次任务中切实感受到了航天精神,“即使之后从事别的事业,这一份航天精神也会伴随着我到其他工作中。

                                                                               ▲蒋越的朋友圈截图

       蒋越老师同样感慨:至今为止,我已经亲身经历了11次发射任务,每一次听见火箭轰鸣,看见自己管理的产品上天,都觉得前面熬的夜,付出的经历都是值得的。无论是试验队队长还是队员们,这些年轻人身上既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又有敢闯无人区的锐气。

       在问天实验舱、神舟系列任务中,青年团队已逐渐从“跟跑者”成长为“并跑者”,真正有自信回答出那一句:“强国一代有我在。”

 

                                                                        寄语未来 做科技强国的追光者

       谈及对同龄人的建议,王家瑞说:“科研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马拉松,既有探索未知的惊喜,也有攻坚克难的艰辛。”正如他们在返回舱回收任务中坚持得那样,始终相信团队、相信科学,在积累中等待突破,在合作中实现创新。

                                                        ▲马驰原在雷晓华老师指导下确认3D干细胞状态

       马驰原所研究的干细胞方向则关系到航天员甚至之后太空移民的人员血液健康问题,他计划在空间生命领域继续深造,呼吁科研学子敢于拥抱不确定性,坚定地走好科研的每一步。

                                                        ▲郭致远进行TZ-8任务所需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的制备

       郭致远认为,科研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探索未知的勇气,也要有服务国家的担当。他希望在未来能继续深耕生殖生物学这一方向,也希望未来能和更多青年科研人一起参与空间生物学的前沿探索,让空间中的发现反哺地面科研,为生命科学开辟更广阔的视野,能够把国家的需求作为努力的方向,在关键时刻顶得上、沉得住。

                                                                        ▲蒋越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与民造福。

       这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标语,蒋越老师还铭记在心:“希望我们国科大的青年学子都能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投入到国家重大科研与工程任务中去,用自己的真才实学为共和国的科技繁荣而添砖加瓦,真正做到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与民造福。”

       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上,期待有更多科苑青年以实干为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从神舟十九号的舱门到实验室的超净台,这段2000公里的最后一步,丈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厚度,也标注着青年科研人的成长刻度

       从实验室到着陆场,从显微镜到返回舱,上天进地入海,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科学探索的浪漫,在于将个人理想与国家使命紧紧相连。他们的故事,正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精神风貌的生动缩影。

       原来真正的星辰大海,不在远方,而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