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中,一支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四名研究生组成的研究生调研团队,深入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流域,开展“雄安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与水环境可持续发展路径调研”,在这片承载着国家千年大计的热土上,探寻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与水环境的和谐共生之道。
生态空间:一汪清水映照高质量发展底色
白洋淀,作为雄安新区生态空间的核心,其水环境安全直接关系到新区建设的可持续性。针对雄安新区的生态空间调研部分,实践团队开展白洋淀入淀河流、白洋淀淀区以及雄安新区绿地水域水环境调查。十年来,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水与物质循环研究组持续扎根于此,系统监测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变化。团队成员在研究组丰富的科研基础支持下,聚焦府河入淀口及城市绿地水系,展开实地采样与生态评估。
9月6日,调研团队沿府河布设16个采样点测定水温、pH、电导率、溶解氧等关键指标并采集水样带回分析。9月8日,调研团队根据引入水系上下游关系选取了11个监测点,分布于悦榕公园、金湖公园等城市绿地调查城市绿地和城市水域的互作关系。
生产和生活空间:一方水土共绘人地和谐新篇章
调研团队走进大王镇、泥李庄村、马家寨村、南刘庄村等多个环淀村落,面向村民调研用水保障,同时积极与村、镇政府沟通交流了解新区最新政策,新区通过基本农田置换政策,优化耕地布局,起步区内保留一般耕地,确保在不影响新区发展的条件下保障粮食生产的要求。在农业环境政策方面,限制农药的过量施用保障水环境安全,建设林带屏障进一步加强水体保护,同时在汛期也会对入淀河流加强监控,尽量避免汛期造成的淀区污染。
通过本次实践,同学们走向田野与村庄,用专业视角解读雄安新区的“三生”空间与水环境关系,队员们将持续跟进相关调研,学以致用,服务雄安新区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