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啦来啦,种地吧,少年!猜猜?这是新出的综艺节目?不,不,不!这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小李博士种地奇遇记
本期讲述者

李铣,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学。
“可别小看这路边的小草,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自生草本植物种类丰富、生活史短、环境敏感性差异大,对复杂多样的城市环境响应灵敏,同时也在城市生物多样性构成、生态功能形成及绿地景观维持等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的研究团队在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唐家堡村的野外实验基地,进行城市绿地小区模拟实验,通过探究绿地斑块的植被类型、生境质量和生境因子对城市自生草本植物的影响,得到城市植物多样性形成的环境筛选作用,进而为城市绿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对策措施。”
“种草,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看,我的草又黄了”
鉴于控制对照大田实验面积广阔,为确保数据的精准性与可靠性,研究人员通常选择在夏季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长时间开展野外作业,以更精准地阐述相应科学问题。“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克服很多的挑战,在烈日下忍受高温炙烤是家常便饭,实验失败也是常有之事,埋砖铺路,施肥打药,都是我们的日常必备技能,还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并及时调整策略,时常也会身心俱疲,灰心丧气,但每每看到实验有进展,那股子精气神又上来了。
“研究是困难重重的,可是收获是大大的”
“通过我们前期调查发现,除草快慢、施肥多少、光照强弱、铺不铺草皮,只要拧动其中一枚“旋钮”,绿地立刻“换妆”。于是我们搭建试验场地,通过模拟这些因素,有草皮 vs 裸地、每月不同次数的“剃头”、三个层次的“阳光滤镜”及三档“营养套餐”,四因子全交叉,多次重复。两年里,每周给每株植物“打卡”量身高、算盖度、点名外来户,同时记录温湿光等数据。最后用“草皮—光—肥—剪”配方模型,把群落颜值、多样性和入侵力度一并算清,直接输出一张“公园草坪管理菜单”:剪几次、晒多久、补几克肥,让绿地既养眼又耐折腾。”
“还会继续种地吗,小李博士?”
“会,肯定会的,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我的研究成果能真正服务于城市,服务于国家,尽我所能,就像我种下的小草一样,深深扎根,在祖国的绿水青山间肆意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