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榜样 |“院长特别奖”获得者彭玺:“专注投入,兴趣内驱”

         编者按

        “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以下简称“院长特别奖”)是中国科学院对在学研究生的最高奖励。获此殊荣的研究生应学业优异,在学期间取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或在理论上有较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或在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在其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今天,院长特别奖获得者,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的彭玺同学,向我们讲述他的科研路途。

         彭玺,2025年度院长特别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级直博生,培养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生态学与生物信息学。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Meta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曾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生奖学金特别奖等荣誉。

         在科研工作中,彭玺同学采用了两阶段研究策略:初期对研究领域进行多维度探索,后期聚焦特定方向开展深度研究。在"微生物群落互作研究"课题中,他首先系统梳理了宏基因组学领域的文献脉络,并对相关的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在这些试错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这一领域中还未被广泛发掘的一部分内容,即利用宏基因组学数据探究微生物间的代谢互作潜力。凭借前期积累的实操经验和已经明确的研究方向,他迅速组织实验数据展开分析,在反复对于数据分析、绘图的打磨中,最终成功提出了结合已经成体系的微生物共现网络与基于基因组规模代谢模型的微生物代谢互补网络的分析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彭玺同学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两个关键要素:其一是需要保持整块时间的专注投入,无论是宏观思路的构建还是微观问题的解决;其二是以兴趣为内在驱动力。正是对计算机科学的浓厚兴趣,促使他在科研起步阶段就选择了生物信息学这一交叉领域。早期积累的计算生物学知识和技术储备,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研究过程中,瓶颈和困境也是无可避免的,彭玺抱着“体验派”的心情不断反思总结,他相信深思熟虑克服的困难,终将转化为科研道路上宝贵的智慧积淀。

         在科研工作之外,彭玺同学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乐于与同学、朋友交流探讨。在海外交流期间,他合理规划时间,在学术研究之余踏上旅途,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风貌。行走世界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各地人们独特的生活态度与处世哲学,并将这些见闻与思考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这种跨文化的体验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为他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灵感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