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如何成为科技领导人

  2017年10月29日14点,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承办的自由式主题讨论活动 Free Talking among UCASer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科研楼成功举办。本期的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吕永龙老师。来自不同研究院所和高校的29名青年学生围坐在一起,在吕老师的带领下围绕“如何成为国际科技领导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首先,吕老师简单介绍了自己在国际环境和生态组织中的任职情况,然后跟大家谈起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他谈到,美国科学院工作态度严谨,善于吸取他人意见,并且工作效率很高。有一次他去参加美国科学院组织的国际会议,会议第一天他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参会人员都认为会议手册的内容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并建议修改,令人惊叹的是美国科学院连夜完成了会议手册的修改与印刷,这让他印象非常深刻。紧接着,吕老师聊起自己在耶鲁大学访问时发现的很多教室的规模都不大的现象,原来是从便于相互交流的角度出发的设计,而且耶鲁的学术成就也证明了相互交流更利于思维的碰撞与创意的启发。在谈到英国的洛桑试验站时,吕老师用一张炮弹壳装实验样本的照片向同学们描述了这个著名的试验站是如何度过一战二战等难关,坚持把农业研究系统性地做到今天。吕老师说,通过这些所见所闻希望告诉大家开展科研工作不仅要有严谨的态度、极高的效率和过硬的专业能力,也必须着重沟通交流、善于吸取意见和勇于面对困难。

  随后,吕老师又跟大家分享了他的科技大牛朋友们背后那些有趣生动的小故事。比如,法国科学院前任院长摘得诺贝尔奖与他优秀的英文水平和沟通协调能力也是密不可分的;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李远哲教授既可以代表经济体参加政府会议,又可以作为科学家低调作学术报告等事例。他告诉同学们,优秀的人才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涉猎范围广,并鼓励同学们不要只关注自己的研究范围,也要丰富人文社会历史知识、增强多方位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吕老师谈起了自己读书时克服过的一些困难,大家也逐渐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开始接二连三的提问,比如选课时的迷茫与困惑;刚刚开始博士生涯却要确定方向的踌躇;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困境和解决对策;小尺度的环境研究是否也可以用来解决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女性科研工作者应该如何找好自己的定位等等。吕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都一一详细解答同时,他也强调了做科研经历很重要,不要急于求成,应着重在勤于思考踏实肯做,自然厚积薄发。同学们若做生态领域的研究,也要积极去野外,这样才会有宏观的体会,才能有科学依据,才能提供好的政策,将定量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窗外已是深秋,而屋内讨论的气氛却越来越浓。两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到了,同学们都还有些意犹未尽。活动结束后,我们也收到了来自参与本次活动同学的邮件,表达了对活动组织的感谢和未来活动的期待。

  据悉,本次Free Talking活动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发起,通过微信平台组织同学报名参加的,旨在营造自由的师生互动和交流氛围,促进小规模、常态化、跨学科的学术交流。

                                                                          参加人员和现场讨论情况

                                                        吕永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一些有趣的经历

                                                                          同学们向老师提出问题